致哀: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

 公司新闻     |      2021-05-22 20:49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奋斗一生,只为中国14亿人有饭吃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19岁报考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后来据袁老回忆,之所以选择水稻作为毕生的事业,与幼年一次参观园林场的经历有关,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坚信,“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于是,他每日埋头在稻田间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另外面对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他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我认为我们学农的就应该有这个义务,发展农业,帮助农民提高产量,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中,袁隆平还提到:
       “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中国饱受日寇的欺凌,我深深感到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也要做一番事业,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这是最大的心愿。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应该有担子。”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今年,袁老虽然已经91岁高龄,仍然认为“只有下田才最快乐”,年初依旧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活跃在带学生、做科研的第一线。
       【袁隆平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民间有一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自然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非常大了。袁隆平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根据《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仅在2017年的时候,我国的粮食产量,就已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0.1%,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在以袁隆平先生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努力下,曾经困扰了中国千年之久的粮食问题,也彻底得到了解决。包括如今,我国每年的新增粮食产量,仍然可以养活7000万人的新增人口,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养活2个黑龙江省,都不在话下。而且,袁隆平先生不仅让中国人吃上了饱饭,同时,也帮助世界上很多贫困国家,让那里的人类,也吃上了饱饭。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多年来的研究,也让袁隆平获得了不少肯定。
       1995年,袁隆平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把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0 年11月28日,其还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数十年来,袁老通过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仅确保了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也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愿所往之处,都有千里稻花香。
       广东广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全体员工要化悲痛为力量,传承袁隆平院士的伟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愿,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