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波
1968年出生,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著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等畅销书。
■文/吴晓波
马化腾说,互联网就是连接+内容。
在过去的2015年,BAT把持了社交、搜索和电商的三大入口,服务市场——O2O领域则发生了多起重量级的并购案,这意味着,连接者的战争已近尾声。也有人试图从硬件的角度开辟新的连接入口,比如雷军和贾跃亭,但他们到底能否实现有效闭环,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钟摆悄悄回到了内容端。
在连接者看来,世界是平的——而且必须是平的,由此他们才可能碾平一切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容无差别,只有商业估值的不同而已。近年来,腾讯系与阿里系在内容上的收购,让人眼花缭乱,其实他们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便索性分别押注赌“赛道”,这便是所谓的“赛道战略”。

而在内容者看来,世界是圈层的,唯“不平”才能有差异性,连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内容的价值只有构筑城池,才能会凸显出来。对连接者的抵抗,不是再建一个连接,而是用连接营造内生的消费者关系。
早期新浪和网易的成功,近年马云和马化腾的成功,对内容者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很多内容创业者死于对他们的仿效和追随。
连接者与内容者,是属于两种基因的“动物”。你用连接者的逻辑做内容者的生意,战略错了。用马云和马化腾的办法打不赢内容者的战争。
当钟摆回到内容端,正确的战略打法应该是,只专注于内容的核心建设,把连接者的成功视为基础性工具,尽量将连接的成本趋近于零,同时建设属于自己的社群。
在商业上,社群的意义有三条。
其一,社群能够让消费者形成真实的闭环互动关系,重新夺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令优质内容的溢价得以实现,而消费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够内生出独特的共享内容,彻底改变内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出现凯文·凯利所谓的“产销者”。
阿里或京东并没有改变商品与人的关系,微信也没有改变信息与人的关系,但社群模式也许可以。
我们甚至可以把社群经济,看成是一种后市场经济模式,即所有的交易互动,先是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商品—人”的关系倒置为“人—商品”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内容的大规模定制和生产的柔性化终于实现了。

在社群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马化腾的公式优化为: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
连接者的互联网是平的,内容者的互联网是有价值观的,这就是新世界里的两种玩法。
价值观的嵌入,将微妙地改变平台的流量分发模式,以内容黏联的方式把人群切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连接者的作用将以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身份出来,社群的黏联度越大,超级平台连接者的话语能力越弱。
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可,对于拥有价值观的族群最有效果,也就是说,理性中产及知识爱好者会在未来的社群经济试验中成为最主流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得屌丝者得天下”的互联网铁律变成过去时。
以价值观为驱动力的社群,将是去中心化和自组织化的。
内容而非偶像是核心所在,圈层之内的专业者被尊重,优质产品(无论是精神层面或物质层面)的价值被放大,借助互联网的工具革命,社群的扩张会惊人提速,而真实交互的边界成本却不会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者的春天”。

